漂亮秀秀:1993年,毛主席百年诞辰,湖南湘潭市委派专员“彭志珊”去北京,想请毛主席的女

湘潭 更新于:2025-10-01 01:23
  • 渝274937766
    1993年,毛主席百年诞辰,湖南湘潭市委派专员“彭志珊”去北京,想请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回乡参加纪念活动。
    彭志珊站在万寿路那栋灰扑扑的居民楼下,心里还犯嘀咕:“李讷同志怎么说也是主席的女儿,住的地方咋这么普通?”等敲开门,他更是傻了眼——开门的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,袖口磨出一圈毛边,头发用根旧皮筋扎着,额前碎发被风吹得有些乱,要不是提前知道身份,他准以为是隔壁楼退休的阿姨。
    “彭同志来了?快进快进。”李讷侧身让他进门,屋里一股淡淡的旧书味扑面而来。彭志珊往里瞅,客厅也就一张单人床那么大,墙皮有些地方褪了色,露出里面的砖石纹路,地上铺着块磨得起毛的旧地毯,边角都卷了边。中间摆着张掉漆的木桌,桌腿用铁皮包着,桌边放着两把藤椅,椅面的藤条断了几根,用红绳子捆着接着用。桌上没摆啥像样的东西,就一摞用牛皮纸包着的旧书,书脊上的字都模糊了,旁边放着个搪瓷缸子,缸沿磕了个豁口,里面泡着杯浓茶,茶叶沉在底,一看就是喝了好几遍的。
    彭志珊坐下时没注意,藤椅“嘎吱”响了一声,他赶紧直起身,李讷摆摆手:“坐吧坐吧,老物件了,不碍事。”说着从桌下拿出个布包,掏出几个橘子,橘子皮有点蔫,她剥了皮递给彭志珊:“路上买的,放了两天,还能吃。”彭志珊接过橘子,看着她手指关节上的老茧,心里不是滋味——这哪像“第一女儿”,比他家隔壁摆摊的大妈还朴素。
    聊起回乡参加纪念活动的事,李讷听得认真,时不时点头,末了说:“家乡的情,我记着呢,该回去看看。”彭志珊趁机说:“您这些年在北京,生活上有啥难处,跟我们说,家乡能帮的一定帮。”李讷笑了,指着屋里的东西:“你看这些,哪样不能用?我跟老王(王景清)都退休了,每月有退休金,够花了。”
    正说着,里屋传来“哗啦”一声,李讷赶紧起身进去,彭志珊跟着探头一看,原来王景清在收拾柜子,里面码着一沓沓信封,上面写着“河北平山老战士收”“陕西延安烈属收”。王景清见彭志珊进来,有点不好意思:“刚整理下,这月的钱还没寄出去。”彭志珊拿起个信封,上面贴着张纸条:“张大爷,天冷了,买件棉衣,别冻着。”他心里一动,问:“您二位这是……”李讷端着杯水出来,接话说:“这些老同志当年跟着父亲打仗,有的落下残疾,有的孩子没了,日子难。我们帮衬点,应该的。”
    彭志珊后来才从湘潭档案馆查到,从1988年到1993年,李讷和王景清每月都往老区寄钱,少的时候几十,多的时候上千,五年下来,加起来够在当时的北京买个小院子了。可李讷自己,冬天就一件旧棉袄,袖口磨破了,就找块蓝布缝上,看着像打了块补丁。
    有次彭志珊请她吃饭,点了盘红烧肉,李讷夹了一块就放下了,说:“够了够了,多了浪费。”饭后服务员来收盘子,她把剩下的半碗米饭倒进塑料袋,说:“回去热下还能吃,我爸当年在长征路上,草根都吃过,现在的日子,哪能糟践粮食?”
    临走时,彭志珊看着李讷站在楼门口送他,蓝布褂子被风吹得晃,心里忽然明白:啥叫“伟人之后”?不是住大房子、穿好衣服,是把“为人民”三个字刻在心里,自己过着普通人的日子,却把光和暖分给更需要的人。这才是主席传下来的家风——不是说出来的,是过出来的。
    总结:李讷的生活简朴得让人心疼,却把大半收入捐给老战士,她用行动诠释了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。主席的家风不是口号,是“自己过得简朴,心里装着人民”的坚守,这种不图虚名、只讲实干的传承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量,也让我们明白:真正的高贵,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,而是精神的富足与责任的担当。
    【信源】《文史博览》|彭志珊《感谢父亲对我的严厉要求——听李讷讲家风故事》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